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本专业的办学条件明确提出“立足河南,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着“教学质量是生命,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是目的”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我院长久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优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领域,着重培养学生造新能力,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2010年新制定的特色明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简称“131”培养计划——即“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方案”。“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三种模式”就是推进以工程为特征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管理模式;“一个方案”就是基本形成围绕培养适应河南及周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工程、能创新”的人才为目标,将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素质养成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二、改革思路
三年多来,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和高分子、非织材料教研室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改革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站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高分子化纤行业对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的高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在河南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建设专业。
1.强化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并以此来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2.优化工程环境,改革实践教学
积极争取学院资金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实验室开放步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倡和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
3.精心构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要始终坚持整体优化原则,进一步科学地处理好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各类学科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性,注重课程与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等关系的正确处理。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和工程教育体系”四个教学平台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建立起学院通识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知识能力课、创新知识能力拓展课四级课程模块平台,形成学院、学科和专业三级理论课程体系。创新知识能力拓展课分为“就业”和“创新、考研”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职业兴趣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就业” 课程着重加强与高分子化纤材料行业的联系,及时进行人才需求监测,在夯实基础平台的前提上,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将高分子化纤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学生专业工程素质能力的培养;“创新和考研” 课程则加强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以及国内相关知名院校历届专业考研题的讲授比例,这一举措从学生的第五学期开始,以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和模拟仿真化纤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作为第一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以充分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工程教育体系则建立起一个体现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分层次、相互衔接、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其从工程知识素质、思维素质、方法论素质、人文知识素质、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创新素质六方面创立五级工程素质考核细则体系。
4.加强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激发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乐于钻研教学改革、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带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把教学内容改革作为系内涵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向教学内容改革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素质教育要质量。修订教学大纲,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即时性、先进性。加强对学生毕业答辩考核的研究,完善考核体系,增强学生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
此外,通过密切关注21世纪高分子材料的最新发展动向,压缩课内总学时,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 。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上,坚持推行专职辅导员教育机制,从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管理;聘请有成就的校友和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传授创业经历与最新科学进展;聘请社会各界校友和专家作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技术创新、优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每学期至少安排有2次学术讲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实行学生分层次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的未来从业方向,在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培养,对一部分有志于考研的学生,进行考研方式的培养;对一部分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将实行导师制,分配一些研究能力出色的老师来带领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工作;对一部分急于就业的学生,将更侧重于其求职能力的培养。
6.加强教学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加强教研管理、教学资料管理、教学检查,积极开展教学评优活动。学习本科水平评估蓝皮书,按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标准,建设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逐步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考教分离制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制度,从而构建起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运行体制。继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继续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完善教学事故稽查、认定、追究、预防机制,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体系。